document.write('
')還不知道:都是秦國功臣,為何商鞅被車裂,張儀卻善終?的讀者,下面東方傳奇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最終吞并六國,統一中原,其發展進程可謂波瀾壯闊。當然,它的發展歷程中,歷代秦王君主和大臣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艱辛。在歷任秦國宰相中,有兩個從魏國來的大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們就是商鞅和張儀。
商鞅變法,在短短數年里,使得秦國的家家戶戶都能做到自給自足。男人們勇于參加國家的對外戰爭,對私斗卻感到羞恥。秦國的百姓之間不再敢隱瞞觸犯法律的親朋好友的行蹤,鄉與縣這樣的地方行政機構都得到了很好地治理。
張儀游說,以連橫之術分化六國,使得秦國兵不血刃地得到了黔中郡,成功弱化了魏國和楚國的發展勢頭。史書稱贊,張子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商鞅和張儀,對于秦國來說,都是不折不扣的功臣。但同樣是跌宕起伏的命運,張儀的結局和商鞅是相反的。商鞅慘遭車裂,張儀回到了魏國做了相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么大的差距呢?
1、兩人與秦國貴族關系不同
根據史書記載,gotutilities.com,在第一次變法的過程中,商鞅除了對秦國管理百姓的法律進行了改革之外,還向貴族動起了手。商君之法規定,秦國宗室沒有軍功的不能受爵,每個貴族應該以軍功定爵位,以爵位來計算自己能得到的土地田宅,妾室人數,服裝的數量。
秦國有軍功的人顯赫光榮,沒有軍功的人則只能吃祖先的老本,而再下一代就完全沒了依靠。這樣的做法就很讓貴族們感到惱火了,不光自己要倒霉,自己的子孫也要跟著沒錢花,你想想,他們能不對商鞅恨之入骨嗎?
然而,張儀卻不一樣。他在秦國的成就,主要是外交領域。張儀不得罪秦國的貴族嗎?其實也有所沖突,但是,都是為了主張策略,并沒有什么深仇大恨。比如,張儀曾經向秦惠文王進言,說樗里子一直與楚國勾結。比如,張儀曾與司馬錯在戰略部署上有過矛盾。但是,張儀與秦國貴族大臣的矛盾本質上是為了秦國的發展,而且是盡職盡責,并不激烈。所以,張儀和貴族們的矛盾遠遠比商鞅小多了。
2、兩人與魏國的關系不同
雖然商鞅和張儀都是從魏國來到秦國,但是二人對魏國卻有不一樣的感情和態度。商鞅本身是衛國貴族,在魏國受排擠而來秦國。張儀則是魏國出生的草莽一個,受蘇秦套路而來秦國。從根本上,商鞅不喜歡魏國,而張儀則沒有。
公元前340年,魏國大軍進攻秦國,商鞅在陣前欺騙曾經的好友,魏國的公子卬來會見,等人前來,立即將其綁架。后來,又聯合齊國和趙國襲擊了魏國軍隊。商鞅因為這次軍功獲得了商地的十五座城池為封地,被尊稱為商君??梢哉f,商鞅作為一個臣子,真的是恪盡職守,為了秦國主動犧牲了聲譽。
悲劇的是,商鞅被秦國通緝時,曾經也想逃去魏國??墒?,由于當年商君欺騙魏國,致使魏國失去了河西之地,魏國的守城將領就是不讓商君回去。由此可見,商鞅與魏國關系極差,這也是他不能回魏國善終的原因之一。
張儀和魏國的關系,就比商鞅好多了。史書記載,張儀曾被惠王派往魏國做相,期間多次勸說魏王與秦國和睦,并且暗通秦國攻打魏國。與商鞅相比,張儀處事更加圓滑,雖然同樣是忠心于秦,但方式方法完全不同。通過張儀的努力和斡旋,一段時間內,魏國臣服于秦國,并且委托張儀從中議和,魏國與張儀關系自然是要好的。
3、商鞅和張儀在政權交替時,選擇不同
當年,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犯了法,商鞅為了保證第二次變法的順利進行,強烈要求對其進行處罰。他認為秦法之所以運行不暢,就是因為有太子這樣的以下犯上的貴族。結果,太子的兩位老師,贏虔和公孫賈代替太子受刑,這成為了商鞅不得善終的重要導火索。
商鞅的強硬舉措確實維護了變法的進行。但是,他忘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已經得罪了太子,就應該考慮到未來的后果和已知的隱患。秦惠文王繼位之后,贏虔的徒弟趁機誣告商鞅想要造反,年輕的秦惠文王一面有立威的心思,一面又想報當年的受辱之仇,于是開始派官吏追捕商君,進而引發了商鞅走投無路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