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地名學孕育萌芽時期,各種文獻和出土文物當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名學信息。其特點是:表示自然地理實體的通名多,人文地理實體的通名少,但就在較少的人文地理通名中,誕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通名一一郡和縣;專名由單名向雙名、多名過渡;方位地名發達;然地名淵源解釋零散。
關鍵詞:先秦;地名學;通名;專名;地名淵源
我國傳統地名學源遠流長,主要涉及地名淵源、地名通名、地名命名更名規律、地名定位、地名用字、地名讀音等領域,包含了地名五大要素音、形、義、位、類的全部范圍,其中以地名淵源解釋為主流。我國的地名學發展大致經歷了個體地名研究、群體地名研究和地名整體研究三個階段。先秦時期,地名學尚處于孕育的萌芽狀態。
“地名學”一詞雖遲至本世紀20年代才傳入我國,但“地名”一詞先秦時業已誕生。成書于戰國年間的《周禮》卷三十三“夏官司馬第四”載:“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隰之名?!毕惹貢r期雖然沒有專門的地名學著作,專門釋地的典籍《八索》《九丘》也早已亡佚了,但各種文獻和出土文物當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名學信息。綜括而言,當時的地名學有以下七個方面的特點:
(一)表示自然地理實體的通名多,表示人文地理實體的通名少
地名包括通名和專名兩大部分。甲骨文中的地名有近1千處,表示自然地理實體的通名有:
1.山,《甲骨文合集》(以下簡稱《合集》)19293:“往三山”,《合集》30173:“拜雨于山”。
2.丘,《中片羽》初集33.:“王其田,至于丘北”。
3.麓,見《合集》30268、《殷墟文字甲編》(簡稱《甲》)357、《殷契粹編》(《粹》)664等。
4.水,見《合集》33356、《英國所藏甲骨集》(《英藏》)2403
5.川,《卡辭通篡》726:“先侯愛由貞川”。
6.泉,《合集》10156:“今載泉來水?”。
7.岸,《殷契拾》385?3(2):“王其又于滴,在右岸燎,有雨?”
8.鹵,《合集》26756:“王鹵,雨?!?/p>
9.土,見《合集》9741、《英藏》1170
表示人文地理實體的通名有:
1.邑,見《英藏》1109。
2.京,見《合集》8079、《殷契佚存》936。
3.郭,《合集》13514:“基方乍郭”。
4.單,《粹》73:“岳于南單?!薄吨駮o年》:“武王十二年,禽帝受于南單之臺”,“帝受”即殷紂王,南單之臺即鹿臺。
5.田,《英藏》2547:“王田,往來亡災?”
6.方,殷商通稱其鄰國為“方”,比如《合集》20451:“王令御方”,《甲》556:“王出伐方”,等等。
我國早期地名“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甲骨地名通名的來歷與草萊初辟的自然環境有關。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載了我國早期地名的豐富資料,其自然地理實體通名有:
1.原,周人所說的“原”包括黃土塬和河流沖積階地,《大雅·公劉》“于胥斯原”、“復降在原”的“原”即指今陜西旬邑縣一帶的黃土塬,是周的先祖公劉遷都之處?!洞笱拧ぞd》:“周原”,周原是指今陜西岐山縣岐山以南、渭河以北的黃土塘,是古公父遷都所在。
2.山,《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萊”;《魯頌·閟宮》:“泰山巖巖,魯邦所瞻?!?/p>
3.阜,指大的土山?!缎⊙拧ぬ毂!罚骸叭缟饺绺贰?;《小雅·吉日》:“升阪大阜”。
4.陵,指大的阜?!缎⊙拧ぬ毂!罚骸叭鐚缌辍?。
5.《大雅·公劉》:“陡則在”,朱熹注“,山頂也?!?/p>
6.岡,指小山?!缎⊙拧ふ隆罚骸爸^山蓋卑,為岡為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蛾愶L·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風·載馳》:“陡陂阿丘,言采其?!?/p>
8.滸或干,指河邊?!锻酢じ稹罚骸熬d綿葛,在河之滸”;《大雅·江漢)):“江漢之滸”;《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之河之干兮,”朱嘉注:“干,也?!?/p>
9.洲,《周南·關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朱嘉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p>
10.沼,指小水池?!墩倌稀げ伞罚骸坝谝圆?,于沼于?!?/p>
11.澤,指聚水的洼地?!蛾愶L·澤陂》:“彼澤之陂?!?/p>
12.澗,指山間溪流?!墩倌稀げ伞罚骸坝谝圆?,南澗之濱?!?/p>
13.汜,指河流的支流?!墩倌稀そ秀帷罚骸敖秀?,之子歸?!?/p>
14.水,《衛風·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東注,維禹之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