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一些歷史愛好者認為,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戰勝日本的第一人。但殊不知,他所謂的勝日是什么成色。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這話就要從頭說起了。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早年袁世凱的成敗都發生在同一塊場地上。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這塊場地就叫朝鮮半島。成也朝鮮敗也朝鮮,這句話對袁世凱可謂刻骨銘心。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查考歷史,中國的國際地位,從與朝鮮的關系上,可見淋漓的體現。而中日之間的強弱對比,也不可或缺這么一塊試金石——朝鮮半島的宗主權。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從公元前的西漢開始,朝鮮就一直是中國最親近的藩屬國,進入明朝中后期,中朝兩國的關系走得越發近了。因為明萬歷年間,中國挽救了一次朝鮮亡國危機。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這事就干系日本。歷史上中國與日本有四場大戰,其中三場都就圍繞朝鮮半島展開。這三場戰爭分別是:白江海戰、萬歷朝鮮戰爭,甲午戰爭。戰爭的發起方,不是泱泱大國中國,而反倒是島中之國日本。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因為從古至今,日本一旦羽翼稍豐,總是要先拿朝鮮試刀。所以進軍朝鮮,便成為它崛起的一個象征。公元1592年,大明中國進入萬歷皇帝統治的中后期,國力漸衰,而日本這個時候卻走入上坡,四分五裂的戰國日本被草莽英雄豐臣秀吉統一,國力大增,就任關白(相當中國攝政丞相)的豐臣秀吉躊躇滿志、野心外露,于是率20萬兵征討朝鮮。應朝鮮的請求,宗主國明中國萬歷皇帝派兵援朝抗日東征,雙方斷斷續續打了七年拉鋸戰,最后日軍因領袖豐臣秀吉猝逝而撤軍,明軍付出很大代價,幫助朝鮮取得“壬辰衛國戰爭”慘勝。統治朝鮮的李氏政權保住了,尊明朝為“永世的父國”,故此朝鮮人對明朝的感情非常深厚。今日半島尚有“明朝在韓國”之說。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而時光流逝到袁世凱所在的清朝,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滿洲八旗征服中國以后,朝鮮曾一度自詡為正統,認滿清為夷狄,不向滿清稱臣,且決心為明朝報仇。后清朝派兵橫掃朝鮮半島,朝鮮也不得不服,與清朝重復了宗藩關系。1832年,英國人胡夏米前往朝鮮,要求與其通商,朝鮮方面的回復是“朝鮮服事大清國,只尊大清國的旨”。顯然,朝鮮甘居大清國附屬國。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如果把國家肢體化,那么東北是中國的右膀,而此時朝鮮則是中國延展的右臂。二者確實已經達到“打碎骨頭連著筋”的親密程度。因為歷史原因,朝鮮對中國大哥罩著小弟的能力從來是不曾懷疑的。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會變的。十九世紀中葉,朝鮮一部分人對清朝的宗主國能力產生懷疑動搖。在此之前,大清在與西方的交戰中處于完敗,分別向英國、法國甚至葡萄牙賠款割地,本土香港、澳門分別淪為英國、葡萄牙屬地,一個政治落后、無法自保的國家,有什么資格再做他國的宗主國?可憐的老大帝國連自己都保不全了,哪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藩屬國?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于是,朝鮮政府內部,親清派已非鐵板一塊的主流派,親清派之外,新起了一股親日派。親日派中以朝鮮少壯派精英為主,他們希望脫離清朝,改革國政,組成開化黨。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這些少壯派的特點是敢說敢干、且說干就干。1884年12月4日,開化黨發動政變??刂屏送鯇m,殺了一批親清保守派大臣。成立了親日改革派政權,這就是朝鮮號稱的甲申政變。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朝鮮的這場政變,就給了大清國青年才俊袁世凱露臉機會了。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當時清朝在朝鮮設有駐軍,他們是兩年前應朝鮮王室要求入駐朝鮮的。原來進入十九世紀末葉的弱肉強食時代,困守半島的朝鮮李氏政權想偏安也不成,國內動蕩不斷,兩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一次震蕩。1882年7月23日,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也稱漢城士兵起義。一群不滿外統治的軍人和市民,聯合起來攻入王宮。朝鮮王室向兩國求援。得到清政府積極響應。8月17日,清政府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三千人馬赴朝鮮平亂。dyY歷史春秋網 -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
上一篇:1913年3月20日 宋教仁被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