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雖然是劉備的兒子,但他只是繼承了劉備的皇位,并沒有繼承他的志向。劉備建立蜀漢就是為了能夠匡扶漢室,但劉禪對于這個目標似乎并沒有表現出十分強烈的斗志,最后魏軍攻入成都劉禪已經放棄抵抗,選擇直接投降。其實劉禪對于漢室的感情的確不如劉備來的那么強烈,但劉禪身為一國之君就應該坦率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司馬昭說出“樂不思蜀”這樣的話總感覺不該是劉備后代會做的事。
蜀漢后主劉禪(207—271 年),自東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扶不起的阿斗”——某種弱智或低能兒的象征,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曠古奇冤之一。其實,劉備和劉禪可以說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工于心計的帝王。前者靠他的人格和謀略使其親手創建的蜀漢帝國在夾縫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后者則靠其雅量與智慧使自己在外部條件非常不利的情況下,能夠安全地度過一生。
說起劉禪的雅量與智慧,不能不提到他早年的經歷。
一段出自南北朝裴松之注引的《三國志》中的文字記載透露了劉禪早年顛沛流離的經歷。那還是在劉備受曹操、呂布的夾攻,倉皇棄家出逃之時。時年“數歲”的劉禪“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到了建安十六年(211 年),關中大亂,扶風人劉括避亂進入漢中,因系富豪,雖然是避亂,仍須有奴仆服侍。有人向劉括推薦,說有一個小童(即劉禪),可堪驅使,劉括遂將劉禪買去充做書童。一次閑談時,劉括覺得劉禪言談不俗,“知為良家子,遂養為己子”——把劉禪收為義子,還給他娶了個媳婦,并生下一子。
214 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派其部下簡將軍入漢中尋找阿斗。簡將軍見到劉禪,寒暄過后,劉禪一一回答了簡將軍提出的種種問題,曾做過劉備內侍的簡將軍終于認定,面前這個出落得一表人才的青年,就是當年趙云抱在懷里的阿斗。
這段難忘的與眾不同的經歷,對劉禪后來的性格影響肯定深刻。在劉禪看來,從小到大,他已從經歷過的無數次大災大難中學會了察言觀色和隱忍,也知道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而了解這一點,對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劉禪登基后的所作所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后,年僅17 歲的劉禪繼位,開始與諸葛亮這個“相父”共事。在歷史上多有前朝皇帝臨終托付朝中重臣輔助下一任幼君之事,如公子異人讓呂不韋輔助嬴政,順治將幼小的玄燁托付給鰲拜等四大輔臣。而呂不韋跟四大輔臣中的鰲拜擁兵自重,把持朝政大權,甚至越俎代庖,視皇帝為無物,結果招來殺身之禍。諸葛亮做的事情與呂不韋、鰲拜并無二至,不同的是,他雖然驕狂,我行我素,但自始至終確無反心,一心一意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除此之外,青年劉禪也懂得以大局為重,盡量委曲求全,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一般尊敬。在劉禪看來,既然諸葛老師沒有在老爸劉備去世之初取他而代之,自做皇帝,而是愿意繼續當好“參謀長”,那么,他這個皇帝寶座諸葛老師是不會覬覦了!再則諸葛老師滿腹才華,好為人師。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知識的越來越豐富,諸葛亮好為人師的愿望可以說是越來越強烈,那何不滿足諸葛老師這個可憐的虛榮心,在他面前扮演一個好后輩、好學生的角色呢?
縱觀劉禪四十多年的皇帝史,看起來幾乎是無所作為,或者說是清靜無為,不僅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標新立異的建樹,在生活作風上也基本屬于乖孩子一類??戳诉@些,可能有人會認為劉禪之所以清靜無為,是因為他沒有能力作為。其實,劉禪是有作為的,他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的判斷,將蜀漢政權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使西南一隅民族矛盾緩和,老百姓基本上安居樂業。而且他做甩手掌柜,放手讓諸葛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君臣和睦相依相扶幾近三十年(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 年6月28 日)。
263 年5 月,曹魏大舉攻蜀。大敵當前,劉禪急召群臣商議對策。有人主張南遷國都;有人主張歸附東吳;光祿大夫譙周則力排眾議,主張降魏。經過反復權衡利弊之后,劉禪接受了降魏的建議,派侍中張紹前往軍前呈遞降表。由于劉禪“識時務”,因而深受敵方優待。曹魏大概也是為了借之安撫人心吧,就在劉禪肉袒出降的當場,鄧艾就以“承制”的身份,代表曹魏王朝宣布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發布公文時與之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