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靡一時的《羋月傳》頗受觀眾的喜愛,現在想想,孫儷扮演的羋月,最后,雖然成了秦國主政的太后,但是,她也經歷了人世間的諸多磨難,才換來了好不容易的幸福生活。那么,歷史上的羋月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她又有著什么樣的經歷呢?
羋月,是秦國歷史上的宣太后,秦惠文王的妾,秦昭襄王的母親,羋姓,被稱“羋八子”,又稱“秦宣太后”。在兒子公子稷繼承王位之后,她以太后的身份主政。執政期間,一舉消滅了義渠國,為秦國鏟除了西部大患的同時,更為秦國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羋月的一生,她雖然不是一個好妻子,但是,她卻是一個好母親,她對不起自己的丈夫,但是,她對得起整個國家。她沒有像漢朝呂太后一樣控制自己的兒子,也沒有像武則天一樣打壓自己的兒子,更沒有像慈禧一樣軟禁自己的兒子。
她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一代有作為的君王。秦昭襄王,十八歲登基為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他就是羋月的兒子,也正是因為羋月的協助,秦昭襄王才能成為秦國的一代雄主。
由此可見,羋月才是“成功男人背后的那個豪杰女子”。
眾所周知,歷朝歷代,都會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為了兩國之間的和平共處,而進行聯姻。這種聯姻雖然有政治目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緩和了兩國之間的關系。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政治聯姻是非常普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
一國的公主嫁到另一國,另一國的王子又娶了這國的公主,這樣一來二去,彼此就成了親戚。在這股聯姻的熱潮中,出生在楚國貴族之中的羋月,出生在魏國貴族之中的魏琰,都嫁到了秦國,給當時的秦惠文王當老婆。
而羋月,她雖然出生在楚國,但是,當時的羋家卻是所有貴族中又窮又落寞的那一支,這或許就是羋月嫁到秦國的真實原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到這句活,就讓人想起了已經消失殆盡的楚國。
楚國,是先秦時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在位的時候,封了楚國的熊繹為諸侯,從而建立了楚國。而羋,就是春秋時期楚國祖先的族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記·楚世家》中就有記載: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那么,羋月既是楚國貴族的后代,項羽又是楚國將門之后,他們之間是否會有某種關系呢?
項羽,可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楚國貴族,項氏一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領。在這樣家庭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項羽,從小修習文墨,不過,沒堅持多久他就放棄了,后來,他又學習劍術,還是沒有堅持到底。為此,他的叔父項梁就非常生氣,說他好高騖遠。
然而,項羽卻說:“讀書只要能記住人的姓名就行了,而劍術只能夠抵擋一個人,也沒有什么好學的,我要學就學能夠打敗千萬人的本事——‘萬人敵’?!表椓郝犃酥?,就覺得項羽與眾不同,為項羽有這樣的志向而感到欣慰,后來,項梁就讓項羽學習了兵法。
由此可見,項羽與羋月還真有點關系,他們都是楚國的貴族,都是羋姓,而項羽的項,則是項氏,字羽,在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大家習慣稱項羽,而不是羋羽??磥?,他們是同姓不同氏的一族。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稱呼呢?
那是因為,姓是有血緣關系的整個部族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同一個姓的某個支系的稱號。氏,經過三代之后就會成為姓,在那個時代,由“羋”姓衍生出來了許多的“氏”,如:白氏、景氏、葉氏、伍氏、項氏、查氏等,他們都是著同姓不同氏的關系。
春秋時期,男子稱氏是用來區分貴賤的,女子稱姓是為了避免同姓結婚的。那個時候,有身份的男子都稱氏,不稱姓,女子則為了避免同姓結婚而稱姓,但是,氏卻會發生變化,這期間,經常會因為國號、封地、官職而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
不過,不管怎樣變化,同一部族的人是不會發生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