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相繼出現了百余個諸侯國,諸侯國之間以及諸侯國和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紛爭不斷,大諸侯國不斷對小諸侯國進行吞并,最終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對于這樣一個百家爭鳴、諸侯紛爭的年代,通過對這一時期國家間戰爭進行研究,有利于更好了解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更好的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數據收集與整理
數據來源于維基百科-中國戰爭列表。經過手動收集,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共計421場戰爭數據。每個戰爭條目包含了該戰爭的名稱、發生時間、地點、參戰進攻方和防守方、戰爭結果等信息。這些戰爭共涉及130個諸侯國及少數民族部族。
可視化與交互設計
該作品由兩個可視化界面構成:戰爭概覽視圖和國家關系視圖。兩個視圖的整體色調都采用了類似舊紙張的黃色,并用紙紋作為背景,凸顯出濃厚的歷史感。
春秋戰國期間戰爭概覽
首先進入的是戰爭概覽視圖。該視圖從戰爭本身角度出發,tommyadam.com,展現戰爭在時間上的分布情況。視圖最下方是一個時間軸,上面附加的直方圖反應了戰爭在整個時間線上的分布情況。最上面國家節點則列舉了當前顯示出的戰爭所涉及到的國家。在交互頁面中當鼠標選中一個戰爭標簽時,戰爭的詳細信息會在戰爭標簽的右側展示出來,同時會在戰爭和所有參戰國家之間增加連線。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關系圖
國家關系視圖從國家角度出發,嘗試通過戰爭數據展現國家間的關系。該視圖左側是國家關系圖,該部分使用古代戰車作為背景圖案,避免視圖過于空泛的同時增強了整體視圖的歷史感。這一部分中每個節點表示一個國家,節點的布局是根據一個國家和其他國家的戰爭數量構造出高維向量,再向二維平面進行投影得到的。如果兩個國家在布局上相近,則說明兩個國家和其他國家的戰爭次數相近,進一步可以認為這兩個國家的對外政策相近,從而可以推斷出這兩個國家之間有著潛在的聯盟關系。
國家關系圖:臨近的是有聯盟合作關系的國家
另外,在選中一個國家后,右上角的國家信息面板會顯示該國家的包括起止時間、國都、滅亡原因、史書記載等基本信息和所參與戰爭的統計信息。
諸侯國家信息
右下角的列表則顯示了每個國家的戰爭在時間上的分布。整體采用了直方圖的形式,直方圖中每一個柱形使用了二維碼圖的形式展現其包含的戰爭,這些戰爭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使用紅、白、藍三種顏色表示每場戰爭的勝、和、負三種結果。在選中一個國家后,fjctlyj.com,可以通過鼠標在直方圖中選中該國家的一場戰爭。該戰爭的詳細信息會使用竹簡的形式呈現出來。由于條形圖中表示戰爭的矩形很小不易選擇,所以可以通過點擊竹簡左右的切換按鈕查看相鄰的其他戰爭。
國家戰爭列表
案例探索-戰爭數量趨勢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不斷,但戰爭發生的頻率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從戰爭概覽視圖可以發現,直方圖在公元前475年左右處存在一個明顯的分界:左側戰爭數量在每一段時間都保持一個較多的水平,而右側戰爭數量則減少了很多。實際上這個分界和春秋戰國時期分界線的公元前476年基本重合。春秋時期的戰爭是奴隸主大國之間的爭霸戰爭,戰爭規模通常較小,持續時間也較短,戰爭相對較為頻繁;而進入戰國時期之后,戰爭變成具有了封建兼并性質,戰爭規模加大,參戰人數動輒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這種巨大的規模也決定了戰爭的數量并不會太多。
前475年左右的戰爭數量分界
探索發現-三晉同盟
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重要分水嶺,標志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客觀上推動了封建制度的建立。經過這一事件后,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登上歷史舞臺。從國家關系圖中來看,這三個國家處在相鄰的位置。即使改變投影算法的參數也無法將它們“拆開”,這表明這三個國家之間可能存在著密切的同盟關系。
韓、趙、魏三國在國家關系圖中處于臨近的位置
上一篇:傾聽一線聲音 促進安全運行